智慧政府及香港創新
智慧經濟
智慧環境

智慧政府
在囚人士綜合智能通訊系統
在囚人士自助服務系統培訓科技
智慧搜救方案智能隧道質量檢測系統OPE Centre「寶珊排水隧道」數位孿生技術自動建築物料測試系統水塘水質監測的無人船系統智慧供水措施 - 暫停供水自動通知系統
水知園
搬遷鑽石山食水及海水配水庫往岩洞工程計劃
淨化海港計劃第二期甲之污水輸送系統及昂船洲污水處理廠濾水廠的綜合資訊及遙距預警系統 水下遙控機械人無人機系統「建築信息模擬—資產管理」系統中九龍幹線全息投影模型水文資訊系統「防洪健康碼」在智能排水管理及防洪工作的應用
「小鐵牛」遙控濕井清淤水底機器車綜合數碼工程監督系統
智慧工地管理平台智慧執法 - 高科技非入侵性查驗器材
營健通
智慧政府 – 其他得獎作品
在囚人士自助服務系統培訓科技
智慧搜救方案智能隧道質量檢測系統OPE Centre「寶珊排水隧道」數位孿生技術自動建築物料測試系統水塘水質監測的無人船系統智慧供水措施 - 暫停供水自動通知系統
水知園
搬遷鑽石山食水及海水配水庫往岩洞工程計劃
淨化海港計劃第二期甲之污水輸送系統及昂船洲污水處理廠濾水廠的綜合資訊及遙距預警系統 水下遙控機械人無人機系統「建築信息模擬—資產管理」系統中九龍幹線全息投影模型水文資訊系統「防洪健康碼」在智能排水管理及防洪工作的應用
「小鐵牛」遙控濕井清淤水底機器車綜合數碼工程監督系統
智慧工地管理平台智慧執法 - 高科技非入侵性查驗器材
營健通
智慧政府 – 其他得獎作品
智慧生活
智慧生活(醫療)
全息投影模型可四邊同時播放影片。影片下設有立體模型,隨影片內容亮燈,展示中九龍幹線的走線、附近地標、日後的園景平台、行政及通風大樓、以及不同工程合約的重要建築物。



得獎者 - 智慧生活 得獎者 - 智慧出行 得獎者 - 智慧生活 (醫療) 得獎者 - 智慧人群 得獎者 - 智慧政府 得獎者 - 智慧經濟 得獎者 - 智慧環境

資科辦聯同運輸署開發「交通數據分析系統」,利用大數據分析各類交通、運輸及天氣數據,以助運輸署更準確分析及評估交通情況。該系統亦採用了人工智能技術,使用機器學習分析過去和實時的交通數據及天文台的實時和預測的天氣數據,提供即時及預測未來90分鐘內的預計平均車速及行車時間。相關的分析結果由2022年4月起已透過運輸署的流動應用程式「香港出行易」及政府「資料一線通」網站以開放數據格式免費發放予公眾,方便市民規劃行程及促進業界研發更多創新應用。由2023年2月底開始,天文台亦於「我的天文台」流動應用程式加入「交通資訊」圖層,顯示香港主要幹道及道路的預測交通情況,供市民參考。

天文台的全新個人版天氣網站,除了更新網頁設計與外觀及支援用戶自定網頁版面外,更提供八種本港少數族裔語言的基本天氣資料以及警告信息,以幫助少數族裔人士獲取天氣資訊。
開發團隊創新利用內容管理系統,實時提供8個少數族裔語言的動態天氣信息內容。
全新個人版天氣網站採用適應性網頁設計,可為不同裝置(例如桌面電腦或流動裝置)自動調整版面配置,為用戶提供更佳使用體驗。
全新個人版天氣網站網址為my.weather.gov.hk ,亦可經香港天文台流動應用程式「我的天文台」使用,歡迎市民瀏覽。

智能廚餘機於2022年10月起應用於由環境保護署開展的「公共屋邨廚餘收集試驗計劃」,其特點是具備防滿溢及除味裝置以保持環境衞生,並提供「綠綠賞」積分獎賞鼓勵居民積極參與家居廚餘回收。收集到的廚餘會送往回收設施(O.PARK1)轉化為電力和堆肥。

在斑馬線黃波燈上安装熱能探測器,以探測駛近的車輛及等待過馬路的行人,再透過調節黃波燈與發光燈柱的亮度及閃動頻率,加強提醒駕駛者需停車並讓路予行人。系統亦可發出藍牙信號,讓行人(尤其是視障人士)知悉附近有斑馬線過路設施。

不停車繳費系統是運輸署「智慧出行」措施中重要一環,讓駕駛人士可以透過繳費貼輕鬆地遙距繳付政府收費隧道和青沙管制區的隧道費。當實施易通行後,所有人手收費亭及快易通車道將會取消,駕駛人士無需於收費亭停車或排隊付款, 從而有更暢順的道路體驗。

實時交通燈號調節系統(“系統”)透過安裝於路口的感應器,收集實時交通流量數據,按實際的交通狀況靈活分配綠燈時間予不同方向的車輛及行人,減少使用路口車輛及行人的延誤。
運輸署正陸續於東涌市中心內8個選定的聯動式燈號控制路口設置該系統,當中設於順東路/達東路(東)燈號控制路口的系統已於2022年9月30日開始試行,績效指標顯示系統對改善交通成效顯著。

3D全息投影風扇互動展示是透過3D全息投影和風扇技術,呈現出裸眼立體的效果,大大提升了展示效果。此外,它還配備傳感器裝置,能偵測用家的動作並進行互動,讓用家感受到身臨其境的體驗,增添了趣味性和互動性。這種展示方式不僅適用於商業展示,也可以用於科學教育、藝術展示等領域,呈現出更加生動、精彩的效果。
系統正進行概念驗證測試,及後更會加入空間數據應用,在不同場所進行測試。

1823積極採用不同創新科技提供服務,例如推出的流動應用程式《Tell me@1823》,讓公眾可隨時隨地聯絡政府,在網站、流動應用程式及電話熱線引入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技術,並透過個案管理系統、業務規則系統協助處理個案等等。

此影片只有英文版,請按「繼續」觀看英文版 。
繼續機械人具備自動導航、避障功能等,用途廣泛,並能有效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帶路服務。
領路機械人設計到位,包括預設召喚功能,到指定地點迎接用家;噴風設計讓用家清楚掌握扶手位置;雷射感應器可以偵測用家使用狀況,領路機械人當接收反饋訊息,便會適時作出反應。
系統正進行概念驗證測試,及後更會加入空間數據應用,在不同場所進行測試。

政府非常重視公眾的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於2020年推出名為「陪我講 Shall We Talk」的精神健康推廣和公眾教育計劃, 目標如下:
(a) 加強公眾對精神健康推廣的參與;
(b) 加強公眾對精神健康的了解,並希望鼓勵市民及早尋求協助及介入;及
(c) 減低公眾對有精神健康需要人士的歧視。
「陪我講」利用各種多元化的傳統渠道和新興社交媒體平台,接觸社會各個階層。其一站式網站為公眾提供精神健康的相關資訊及應對精神困擾的建議,並讓有需要人士透過網站連結到相關網頁尋求協助。
網站聊天機械人「幫幫」於2022年9月推出。「幫幫」除了可以協助巿民更互動和更方便地瀏覽網站外,還會按用戶的需要來提供相應的社區資源和求助資訊。
因應巿民的精神健康需要,「幫幫」特設六大精選話題,分別是抑鬱症、焦慮症、家庭關係、學業、財政狀況、和關於自殺的問題。「幫幫」希望鼓勵市民遇到精神健康問題時及早求助。

在囚人士可自行使用「在囚人士自助服務系統」的各項功能,例如小賣認購、資料查詢及要求管理,提升院所運作的效率。另外,系統亦新增了預約圖書的功能,方便在囚人士培養閱讀的興趣。
此系統讓在囚人士增加對科技的認知及掌握其應用技巧,並同時提升他們透過系統管理自身事宜的能力,藉此為在囚人士重新融入社會提供更多有利條件,提升整體更生計劃的成效。

「在囚人士綜合智能通訊系統」是一套專門設計的自助電話通訊系統,配合自助電話亭、顯示屏、語音辨識技術及語音關鍵字詞識別運作。
通過此系統,在囚人士可在懲教院所內以自助形式致電指定親友,以鼓勵他們與親友保持聯繫,推動更生。

Smart Rescue - Hong Kong Police Force

此影片只有英文版,請按「繼續」觀看英文版 。
繼續採用現代化訓練方法及先進科技,提升訓練專業水平,是香港警務處的重要策略之一。多年來,警務處透過自主研發及外部機構合作,採用培訓科技,以提升對警務人員的訓練水平。

下載 「防騙視伏」App:
App Store: https://apps.apple.com/hk/app/%E9%98%B2%E9%A8%99%E8%A6%96%E4%BC%8Fapp/id1663109821
Google Play: https://play.google.com/store/apps/details?id=scameter.hk.cyberdefender&pli=1%27;
AppGallery: https://appgallery.huawei.com/app/C107839939

預防電郵騙案
2022年全球損失達213億港元
2022年本港損失達7億5千1百萬港元
百份之七十受害人為本地中小企
偵測可疑電郵
零成本
自動化偵測
簡易安裝
非入侵性

土木工程拓展署東拓展處及香港生產力局共同研發的「智能隧道質量檢測系統」,是香港首台搭載人工智能處理技術的隧道施工巡檢航拍機,成功把隧道結構檢查工作全面升級至智能化及數碼化,讓工程師在地面進行智能安全巡檢,無需設置工作平台,大大減少檢測時間及所佔空間,同時增加現場施工的靈活性、安全性和精準度。檢測完成後系統更會自動整合報告,把整個隧道檢測程序數碼化。「智能隧道質量檢測系統」亦獲得多個國際及本地業界組織認可。

土力工程處運用數位孿生技術提升「寶珊排水隧道」監控、分析和預測地下水位變化的能力。
我們運用建築信息模擬技術,將排水隧道、排水斜管、孔隙水壓計,與周邊環境和地質結構三維圖像化,並透過數位孿生技術將水壓計所量度的水位數據回傳到三維建築信息模型當中,利用存在虛擬世界的「雙胞胎」顯示水位變化,全天候監察寶珊地段的地下水位狀況。
本處現正探索利用人工智能配合數位孿生技術分析雨量數據、水壓數據,以至水位變化的相互關連,希望加強我們對寶珊地段地下水位變化的預視能力。

此影片只有英文版,請按「繼續」觀看英文版 。
繼續土木工程拓展署轄下的工務試驗所為政府工務工程提供廣泛的建築材料測試服務。每年,工務試驗所為政府工務工程進行超過二十萬次混凝土磚樣本測試以及三萬次鋼筋測試。
為配合政府透過創新科技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的願景,工務試驗所積極利用各種創新科技元素,研發不同自動化系統,以提升測試服務的效率及可靠性,更有效運用人力資源,並減低人手測試可能發生意外的風險。其中,我們研發了一套「自動混凝土磚測試系統」及一套「自動鋼筋測試系統」,以自動化方式進行整個測試程序。兩個項目均應用多種先進技術,例如自動機械臂、無線射頻身份識別、電腦視覺分析及人工智能,以電腦操作自動完成測試的整個過程,完全替代以往需要人手處理的每個步驟,從而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及試驗服務質素。

此影片只有英文版,請按「繼續」觀看英文版 。
繼續水務署近年引入無人船系統,在水塘進行自動水質監測及取樣,透過應用創新科技,提升工作效率。無人船系統由一個基站電腦及四艘電動無人船組成。每艘無人船均配置了水質分析裝置及自動取樣裝置。透過基站電腦,工作人員可遠距離控制無人船自動按預設的航道航行,並在指定位置上,進行水質監測和取樣。

為支援水務署更有效地處理緊急情況,水務署正逐步設立一套以地理訊息系統為本的「暫停供水自動通知系統」。在水管發生緊急故障時,該系統能協助確定因緊急維修而需要關閉的閥門和暫停使用的水管段,從而識別供水受影響的建築物,並主動通知受影響的大型屋苑管理處。

水知園
為加強大眾對保護水資源的認識,水務署特意設立向公眾開放的水資源教育中心 -「水知園」。以深入淺出的形式,透過展品、現場示範及互動遊戲,讓參觀人士了解水資源相關的資訊。
「水知園」涵蓋香港的供水歷史、天然水資源、水務古蹟、中水重用、水務工程及用水效益等資訊。現在,4D沉浸式CAVE將跨越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帶領您參觀水知園,讓您彷如親歷其境,體驗各種展品及互動遊戲。

搬遷鑽石山食水及海水配水庫往岩洞工程計劃
搬遷鑽石山食水及海水配水庫往岩洞工程計劃是政府其中一個發展岩洞的先導計劃。計劃下,現有的鑽石山食水及海水配水庫將遷至獅子山以南的山體內,以釋放約4公頃現址土地用作房屋發展及其他有利民生的用途。本片運用了洞穴式自動虛擬實境 (Cave Automatic Virtual Environment 或簡稱CAVE)技術,讓參觀人士彷如置身建造中的岩洞內,親歷其境了解工程計劃背後的理念、工程範圍、施工方法及各項緩解環境影響措施。

淨化海港計劃第二期甲之污水輸送系統及昂船洲污水處理廠
為了改善維多利亞港水質,香港政府分階段推行淨化海港計劃,用以收集及處理維港兩岸區域的污水。工程包括建造處理量達每日245萬立方米、世界最大的化學強化一級污水處理廠 – 昂船洲污水處理廠。第一期及第二期甲工程分別已於2001年及2015年正式啟用。

「綜合資訊及遙距預警系統」是一套用於水務署以配合智慧水廠運營理念的水處理流程自動監控系統。它能實時分析在濾水廠水處理流程中大量的水質數據,並應分析結果及時做出判斷及相應操作,如自動採樣、檢測和作出預警等。也透過實現「可視化」遠端「診斷及治療」的功能,使所有現場操作人員和非現場人員都能監控相關的分析數據,並適時作出相應的行動。除了可以減低人手操作、設備成本及潛在風險外,還可以增強生產力,並能優化資源部署。

渠務署設立「防洪健康碼」,利用政府物聯通(GWIN)及於排水道安裝聯同機電工程署研發的新型傳感器,更廣泛地收集各個排洪水道的水文數據,從而有助規劃防洪措施及加強水浸監察。
新型水位傳感器
- 解決以往在設置新監測設備時所遇到的數據傳輸及供電問題
- 大大縮減安裝的時間和成本
- 體積較傳統款式小
- 部分新型傳感器可由太陽能供電

「小鐵牛」利用車頭的旋轉工具將井底的沉積物打碎,然後經喉管泵至地面作篩濾處理。它的好處包括:
- 代替工作人員進入濕井清理沉積物,提升工作安全和效率
- 配置聲納影像及定位系統,可在運作中的濕井內進行清淤工作,顯著提升工作彈性
- 由獨立的油壓動力機組驅動,減低車身的體積和重量,能於井內靈活運作
此創新項目在「日內瓦國際發明展2022」中榮獲銀奬。

你好,我係職學寶。我有基於人工智能的學習能力,現全天候24小時提供網上查詢服務。我不但懂得解答關於部門各種資助計劃的一般查詢,而且可以為申請人查閱申請個案進度。

香港海關的工作範疇廣泛,為了讓公眾和旅客能更便捷地掌握海關提供的各項服務及資訊,我們正在全力開發「智慧海關互動式答問系統」。該系統應用了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文字轉語音的技術,並且有海關強大的中央知識庫的支持,能就公眾和旅客的查詢提供即時及準確的回覆,有助提昇香港海關的創新形象及推動特區政府的智慧城巿發展。

政府於《二零二二年打擊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修訂)條例》中引入了一套新的貴金屬及寶石交易商兩級註冊制度,由海關負責執行,並會對違規個案採取執法行動。

護法守關是香港海關的責任
每天在有限時間內從成千上萬的行李及貨物中找出高危物品加以搜查,防止違禁品違禁品流入香港是海關人員每日面對的挑戰
運用輔以人工智能的查驗工具,海關人員便能在智慧執法上如虎添翼海關一直致力在各個邊境管制站使用更多先進設備,以提升清關效率和偵測能力。隨着人工智能的發展,海關已引入更多具備自動偵測違禁品功能的先進設備,當中包括用於X光檢查器並內設人工智能功能的自動偵測儀,以及電腦掃描檢查系統。用於X光檢查器的自動偵測儀協助偵測可疑物件,透過比對可疑物件與數據庫內的X光影像,快速自動辨識違禁品,例如槍械彈藥、槍械配件、武器及香煙等。另外,電腦掃描檢查系統能360度無死角掃描行李和貨物,並具有自動偵測毒品和其他違禁品的功能。這些裝備不僅會提升偵測違禁品的效率及精確度,有助打擊走私及其他海關罪行的執法能力,亦會使邊境管制站的客貨運清關更為快捷。

此影片只有英文版,請按「繼續」觀看英文版 。
繼續「智慧工地管理平台」由中九龍幹線的工程團隊開發,以數碼對映技術構建而成的綜合管理平台,結合了不同領域的嶄新技術包括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邊緣運算及雲端、建築信息模擬技術等,其優勢是提供「綜合」及「單一資訊來源」(single source of truth),可以聯通建造數據發揮協同效應,提升協作能力及工作效率,讓工程團隊適時監察和掌握準確的建造數據,令工程管理更一體化。

「綜合數碼工程監督系統」是雲端協作平台,整合中九龍幹線6項工程的數碼工程監督系統,將6項工程合約的建造數據標準化,根據用家在不同範疇上的需要,製定控制板面及標準儀表板,設立誇合約基準及促進監察績效。

此影片只有英文版,請按「繼續」觀看英文版 。
繼續此影片只有英文版,請按「繼續」觀看英文版 。
繼續第一種是「在線聊天機械人」,能於海關網頁上以中英文解答公眾的查詢。此外,聊天機械人亦會學習聊天記錄,從而不斷改進對答表現。

智方便
只需登入一個戶口就可以使用唔同的網上服務。

水下遙控機械人工作深度達水深300米,有6個螺旋漿推進器,最高航速達每小時5海里。它配備3組高解像度攝錄鏡頭,監察機械人前方及後方的情況及進行攝錄,亦有5個4000流明的照明燈組。它亦配備1組電動機械手,可以執行抓及剪的簡單任務。此外,水下遙控機械人亦配置了1個多波束聲納裝置,探測距離為100米,用於協助水下搜索。

消防處一支由專隊構思的「建立消防及拯救服務的無人機系統」項目於二零二一年七月奪得由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智慧政府創新實驗室舉辦,並由機電工程署擔任策略顧問的「促進機械人科技應用」創新比賽季軍。此項目將為消防處不久將來應用無人機系統奠定基礎。

人工智能攀山拯救無人機相片分析軟件先導計劃
2021年接獲951宗攀山拯救事故,比2020年的602宗上升58%,疫下行山熱潮令近兩年的意外大幅增加。現時,一項攀山搜救事故往往需時多日才能夠尋回失蹤者。消防處希望能夠以利用新科技來縮短整體的搜索時間,力求儘快尋回失蹤人士。根據我們過往的經驗,在大部分的攀山搜救事故中,家人、或者朋友往往只能夠提供有限度的資訊。以發生在2021年的一宗八仙嶺事故為例,因為當時所掌握的資料有限,地面搜救人員需要在大約30平方公里的山野範圍 (0.0071km2 = 1標準足球場) (30 km2 ~ 4,200標準足球場)內搜索失蹤者,其中包括了茂密的樹林、斜坡和懸崖等等。「無人機」可以在更多危險的地勢中進行搜索,可以加快搜索失蹤人士之餘,更進一步保障前線消防同事的安全。消防處於攀山搜救使用無人機進行偵察都會在搜救範圍內收集大量相片,以往由消防隊員用肉眼逐張檢測有沒有拍攝到受傷者或失蹤人士。人工智能能快速檢查已收集的相片,幫助圈出相片內的疑似人形物體,減省人手檢查時間,同時減少消防隊員因疲勞而在檢查時失誤的情況發生。
以肉眼來檢查每張(1,920x1,080像素 – 8,000x6,000像素)相片大概需要20-30秒的時間,每次每一部無人機在指定一個1km x 1km區域的搜索行動當中大概會收集約1,500張相片*,按此速度,推算每個消防隊員至少要花8-12小時才能檢查所有相片。而長時間在電腦觀看相片不單止加重消防隊員在行動中的工作負擔,加劇疲勞和搜救時的受傷風險,並會大大減低行動效率。而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軟件只需平均5-10秒處理一張相片(手提電腦:i9中央處理器、32GB RAM、NVIDIA QUADRO RTX 5000),並會在相片中圈起疑似的人形物體,只要善加利用便能節省時間,並提升消防隊員在攀山搜救的效率。

資產數碼化與建築信息模擬及資產管理(BIM-AM)應用
自 2014 年起,機電工程署一直致力研究開發建築信息模擬及資產管理(BIM-AM)系統。透過應用建築信息模型(BIM)協助資產管理(AM),推動智慧樓宇發展。
2020年,機電工程署優先選擇了三百多棟高耗電量的設施進行資產數碼化工作以應用BIM-AM。該工作過程主要分為五部曲,包括輸入資產資料、文檔數碼化、為主要機電設備安裝「射頻辨識標籤」、資料驗證、建立三維模型。機電工程署至今已經為超過二百個現有政府設施內的二千多個機電系統及十萬個機電資產進行數碼化工作。
將資產數據連同三維模型上傳到機電工程署專利的BIM-AM系統中,便可用於遙距監控、遙距故障診斷和快速資產定位。根據機電工程署總部的先導計劃,保養維修的工作流程可節省至少15%的時間。機電工程署希望能與業界共同推動BIM-AM應用,提升資產管理水平,邁向機電數碼化的新時代。

自 2015 年起,部門一直積極推動「建築信息模擬及資產管理」( BIM-AM )的應用以提升機電業資產管理水平。
冠軍
項目場地:天水圍醫院
以天水圍醫院內隔離病房出現失壓的情況示範如何應用建築信息模擬-資產管理系統進行緊急處理案例。
1) 遠程查看有關資產及相關資產訊息。
2) 實地進行快速資產定位
3) 連接中央監察系統介面進行實時遠程監察。
4) 顯示受影響的設備位置和過去的保養記錄,並通過查看設備關係圖找出受影響設備。
亞軍
項目場地:民航處總部大樓
以民航處總部大樓示範如何應用建築信息模擬-資產管理系統為不間斷電源系統進行保養維修工程案例。
1) 示範使用建築信息模擬-資產管理系統填寫保養清單
2) 在現場使用移動設備及利用射頻識別系統和掃描二維碼技術,查看機電設備的資訊資產定位。
3) 使用建築信息模擬-資產管理系統查閱保養手冊、測試報告、圖紙等資產信息。
4) 將政府物聯通、漏水檢測傳感器等其他系統連接到建築信息模擬-資產管理系統,實現異地遠程監控房間情況。
季軍
項目場地:大龍獸醫化驗所
這項目於無保養人員駐守的場地 — 大龍獸醫化驗所應用建築信息模擬-資產管理,
以優化整個維修保養的工作流程。
1) 使用建築信息模擬-資產管理系統保存各設備的重要資訊,包括設計要求、測試紀錄、維修保養紀錄、使用手冊及設備規格等,從而避免資料遺失。
2) 在維修保養巡查時於建築信息模擬-資產管理系統使用射頻識別技術便能即時獲取機電設備的資訊和它與其他設備之間的關聯性。
3) 主要運行數據會由政府物聯通傳送到建築信息模擬-資產管理系統進行實時監察。

空間數據共享平台入門網站是一個開放給政府和公眾使用的一站式數據「超級市場」,提供免費查閱及下載符合CSDI規格的數據,促進開發者發展智慧應用程式。

"GeoSpatialiser"是一個供政府部門內部試用的網上工具,用家可以快速地為大量地址進行地理編碼,運用不同搜尋演算法,輸出如經緯度等位置數據。這工具可以在地圖上顯示建築物覆蓋範圍,也允許用家選擇以excel及開放及機讀格式,如CSV、GeoJSON及GML下載搜尋結果。

此影片只有英文版,請按「繼續」觀看英文版 。
繼續「探地雷達機械狗」由無人遙控機器狗、探地雷達系統、機械臂及室外物聯網傳感器組成。它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地下測繪系統,配備了步進頻率連續波 (SFCW) 技術和精確的即時動態定位技術 (Real Time Kinematic RTK)。超寬帶天線系統和優化電子設備可同時提供無與倫比的分辨率和穿透深度。它掃描地下以提供地下廢水源、非法接駁(雨水渠和污水渠的錯誤連接)等地下結構的清晰 3D 圖像。「探地雷達機械狗」使用增強現實 (AR) 映射調查結果。

環保署在錯綜複雜的排水道用「多地形遙距取樣機械人」追蹤污染源。機械人由環保署策劃,香港中小企組裝及大灣區供應零件。
「多地形遙距取樣機械人」可透過互換的輪胎與履帶的移動系統去適應各種地形,在地下渠道和河道(尤其是在錯綜複雜的地下排水系統)進行遙距污染監測,亦備有伸縮機械臂以收集液體與固體樣本,之後送交化驗所進行分析。
環保署已經在元朗市使用這個新技術,成功追蹤到污染排放位置,助環保署執人員搜集懷疑違反《水污染管制條例》的證據及截停相關違法者。

「5G自動導航 實時水質分析 採樣無人船 」不但可進行全天候遙距實時水質監測並取樣,亦可以到達一些比較危險的水域工作,以增強靈活性。此外,「5G自動導航 實時水質分析 採樣無人船 」亦已安裝實時水質監測器及水樣本取样樣器, 可進行實時水質監測(例如溶氧量、酸鹼度、濁度等)及抽取水樣本,之後送到化驗所作進一步化驗,以加強偵測水污染的能力及協助尋找污染源。「無人監測船」曾經在機場附近水域協助水質監測並取樣。
「無人監測船」是由全天候電動無人船、取樣裝置、實時水質監測器和5G網絡電腦伺服器組成。「無人監測船」具有「全球定位系統」、「智能自動避障」、「預設航點自動導航」及「自動返航」功能,能夠跟著預設的航道航行時,智能地選擇最適合航道,確保監測任務得以安全及順利完成,也可以進行遙距實時水質監測及取樣。「5G自動導航」利用5G網絡, 不受傳統遙控無線電控制的限制, 亦不會影響附近易受無線電影響的地方, 這樣不但可以增加檢測的覆蓋範圍,亦可以大大增加監測點的數量,讓調查人員能更迅速地鎖定污染情況及掌握執法時機。

污染不僅在陸上出現,亦會在地底的水管道及水底,環保署利用「無人潛水艇」,進入河道、海底,以及位於海口的管道去偵查是否有破裂或隱蔽的污水排放管道,加強打擊污染河流的非法排放活動。
「無人潛水艇」能在錯綜複雜的排水道找出潛在的污染源頭,並在水底80米水深的位置採集水質樣本和固體樣本。它配備實時水質監測器及水樣本取样樣器, 可在水底不同深度進行實時水質監測(例如溶氧量、酸鹼度、濁度等)及抽取水樣本,之後送到化驗所作進一步化驗,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無人潛水艇」亦可代替潛水員,在潛水員難以到達的水域觀察水底的環境、生態及珊瑚生長狀況。讓同事可以在安全的情況下了解不同水體的水中生態,檢視環境保護工作的成效。
「無人潛水艇」亦曾用作監測「三跑道系統工程」附近海底的珊瑚生態。「無人潛水艇」曾參與的工作包括監測林村河水底、調查連接沙田城門河的大型海口的管道及連接葵涌貨櫃碼頭的大型海口的管道的污水問題。

香港高樓大廈林立,環境複雜,噪音往往有多個類別和來源,要迅速確定被投訴的目標噪音,絶非易事。過往在調查工商業噪音源(例如水塔、散熱器、通風或水泵等系統)的複雜個案時,往往要由幾隊調查人員用多日搜查。
在2020年中,環境保護署(環保署)引入創新的便攜式「聲學相機」,並首次運用於調查工商業噪音。憑着「聲學相機」屏幕顯示的不同顏色,調查人員一眼就可「看見」和確定主要噪音源的位置!在複雜情況、黑暗環境和眾多噪音源中確定主要噪音源的位置,該儀器尤其合用。正所謂「有圖有真相」,這項技術方便所有相關持份者盡快了解實情並作出跟進。
在2021年,環保署的調查人員已利用「聲學相機」成功處理了約90宗工商業噪音投訴。相關調查工作的效率大有改善。一般而言,只需要調查人員舉起「聲學相機」拍攝片刻,就能確定噪音源的位置,比較傳統安排「開關噪音源」的測試方法,每宗個案大約能節省逾2個工作日的時間。
便攜式「聲學相機」像平時拍照一樣將「聲學相機」對向聲源,噪音源即時呈現,調查人員可「看見」噪音的問題所在,大大提升效率及掌握執法時機。

實時浮游植物監測系統利用實時原位技術監測香港水域的浮游植物。這種技術結合專門的流式細胞儀與高端的圖像捕獲和分析,成為一個高通量,自動化和準確的浮游植物識別系統。這新技術所提供的信息可以讓署方及時和更準確地評估浮游植物的種群分布和變化趨勢,從而幫助我們在紅潮/有害藻華事件中有更高的檢測能力及更迅速的反應。

三維生態資料庫

環保署自行設計及3D打印「無人機採樣器」,在難以到達和危險的地方進行遙距水中取樣進行採樣。
「採樣無人機 」不但可以在空中進行各種工作,亦可在遠離岸邊的地方,或調查人員難以到達和危險的地方進行遙距水中取樣,以保障同事的工作安全。除了協助一般水污染調查,無人機採樣亦適用於調查漏油、紅潮等大型事件。
此水質採樣裝置由部門自行設計及3D打印,經多番測試及反覆改良,表現出色,曾在緊急事故(如漏油、污水渠損毀、河水污染等)發生後,用作採集河水和海水樣本。

































































